阴阳五行学说可以说对中国所有方术活动都有影响,起名也不例外。《孔子家语·五帝》中说:“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阴阳学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之一,发端于原始文化的氛围中,系统阐释和发挥要推《周易》。《周易》宣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二元是万物构造之法则,万物均可以阴阳去概括,阴阳相生相克而有“易”(变化),而有万物之化生。 五行,指是五种物质元素,即:水、火、木、金、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阴阳家)认为,这五种物质是万物的起源和根据。 战国时期,五行相生相克(亦称相生相胜,五行生胜)的学说颇为流行,朴素唯物论认为:一物对另一物有促进作用,或相互促进,即“相生”,而一物对另一物起抑制作用,或相互排斥则为“相克”(亦称为“相胜”)。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土克水。 《说文·五部》中段玉裁注:“水火金木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的,对中国天文、历史、医学等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至今中医学仍以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比如,中医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等;另外,中医还在临床上以五行生胜理论来解释内脏间互相资生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如肝能制脾,称为木克土;脾能养肺,称为土生金等。在治疗方面,如肝病犯脾,则采用抑肝扶脾的治疗方法,称为抑木扶土。 |